十送紅軍觀後感

Aug25

  十送紅軍觀後感(一)

  文/中島

  這是我看中國曆史戰爭題材唯一一次不停感動的電視連續劇。說感動,是因為在這48集電視連續劇《十送紅軍》裏自始至終都在表現紅軍小人物的生命經曆,由他們真正完成了世界史詩般的紅軍長征畫卷,這也改變了以往類似影視劇所表達的中國江山的“大人物”的完全曆史作用。

  不錯,我們現在就是站在他們敢於擔當、敢於犧牲的生命靈魂上,享受著先驅們為我們打下的和平天地,美好地生活著。至少這讓我感受陽光、雨水、自然和食物的美好和香甜,我要感恩,我要每日為這些亡靈祈禱!

  我特別喜歡哼哼《沂蒙小調》,它完全是山東沂蒙山區最底層百姓擁軍支前的寫照,曲子溫暖感人,而其場景卻是險惡的戰爭環境。

  在明星陣容中,劉威是第一位出場的重量級演員,也是電視劇最出彩表演最生動的演員之一。劇中他扮演四個紅軍兒子的父親鍾石發,而自己也已經是“老資格”的紅軍。就像他幾個兒子經常挖苦他,也是他常掛嘴邊的“按我現在的‘資曆’起碼也得帶一個營,最次也要一個連”。但他一直還是一個“光杆司令”。不過他打起仗來的勇猛勁那可是一比十個。

  在軍團長對他下達“特殊”命令後,他輾轉各個戰場去找他們的兒子,卻屢屢失敗,其中目睹了四個兒子和無數位紅軍戰士在不同時間在戰場上犧牲,這樣的痛苦沒有人可以挺住。劇中他詼諧幽默自然天成的表達為血腥的場麵化解了觀眾悲痛之心,使電視劇又有了小清新小調侃的黑色幽默的色調,讓電視觀眾們看了不是很累。

  另外,像佟大為(飾張二光)、羅晉(飾高福星)、徐玉琨(飾賀老憨)、張浩天(飾鄧秋生)等等,都表演得非常感人出色。值得一提的是戴瀾(萬茜飾)女扮男裝掩護大部隊渡河,在戰友李複生的槍口下自毀花容和自殘歌喉,看了讓人揪心。戴瀾的象形被萬茜塑造得淋漓盡致,在表演藝術上也具有了殘酷的美。

  應該說,這部電視劇《十送紅軍》的創作靈感是來自於那首極著名的同名歌曲,歌中表現長征一路經過的窮人們在不同地點分別送走紅軍戰士上路,並熱盼其歸來的深情厚誼,但電視劇的立意顯然更為宏大,分別選取於都撤離、湘江血戰、搶渡烏江、飛奪瀘定、過草地等10個紅軍長征的重要事件為背景,突現其中10個小人物的10個小故事,小中見大,平中見奇,觀從既可以俯下身來品味每一個小故事,又可以抬起頭來觀止大曆史;尤其是對當下的年輕觀眾,劇集挑選的重要角色都是演技一流又非常有偶像色彩的當紅明星,我相信,演員們在感動中表演,觀眾們一定會在感動中感動。

  其實,打小,我們就在沒有緣由地仰視那些“大人物”,感覺他們是推動曆史進程的唯一,完全忽視了這些最底層人的存在,這也是崇拜時代的錯覺。

  電視連續劇《十送紅軍》卻完全顛覆了這些,讓我們看到了當時非常殘酷曆史事實,那可是踩著戰友的身體向前的曆史,那可是鮮血流成河的時代。不是電視連續劇的血腥在刺激我,而是因為80年前這樣的“死也要死在改變世界的路上”的豪邁與血洗的時代的殘酷在告訴我,一定要懂得今天,珍惜今天。

  以往類似影視劇作品的觸角基本都是圍繞紅軍中的“大人物”來進行,幾乎泯滅了因為共同心願而犧牲的小人物的曆史作用。他們堆積如山的死亡生命換來的和平世界不能僅僅因為他們的地位而被忽略,曆史需要還原,曆史需要給他們更多的表達,這才是曆史影視劇要追求的真正藝術生命。

  導演毛衛寧說電視連續劇《十送紅軍》:“它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我想,這樣的“偉大”當之無愧。

  電視劇中排山倒海的死亡正是在詮釋“偉大”的來源。這要比我們理解的“偉大”更具有震撼力,因為,無論我們如何看待曆史腳步都沒有這次來得猛烈來得更有說服力。因為,人民是創造曆史的動力,沒有人民血流成河的悲壯就不可能讓我們今天的彩旗飄揚,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大中國盛世。不要忘記他們,懷念他們。


  十送紅軍觀後感(二)

  電視劇《十送紅軍》在中央一台播放,那是在黃金時間播出的,早沒有注意到這部電視劇,看了感覺還是挺好的,有著新鮮感,每天晚上幾乎都看怕是看上癮了。不過在看的過程當中,都是放的掉隊的個別的紅軍在與國民黨軍隊作戰的鏡頭。紅軍大部隊在不斷的前進,躲過敵人的追趕,可是那些掉隊的小股紅軍是吃了苦頭了,死的死,傷的傷,跑的跑,這都是很自然的規律,不跑你就得死,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這是在看電視劇的。不記得是多少集看到的,假紅軍的鏡頭和真紅軍穿的衣服是一樣的。這也許是真假紅軍的特色,在我個人看來。真假紅軍同樣都是在搞革命,他們的信仰都是一樣的,唯有他們的旗子是不一樣的,看起來挺有意思,我認為隻是一種藝術的手段吧了。

  而國民黨的軍隊是見到紅軍就是槍殺,這在電視劇裏是一點都是不假的。兩黨相爭是避免不掉的事情,可以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爭奪。結果呢,還是紅軍勝利了。看那些槍殺的鏡頭,是那麽特別的殘忍,有的槍殺的鏡頭都不忍心去看。而老百姓逃的逃,死的死,這都是戰爭帶來的危害。有的時候想一想,戰爭可以帶來和平同樣的是戰爭也可以帶來災難,這兩者是不一樣的。記得戲裏有一位女紅軍,曆經艱難,才找到了大部隊,才算活了下來,在當時的環境下是那麽的艱苦,還能活著找到部隊,是件多麽不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國民黨的槍下了,那些戰爭年代,都是很殘酷的。

  那些假紅軍沒有什麽的作戰經驗,還是真紅軍幫他們練兵,可是到最後假紅軍也變成真紅軍了。也是有很大的傷亡,幾乎全軍覆沒了,因為國民黨的軍隊實在是太多了,而假紅軍一個師隻有三十幾號人,國民黨的軍隊是那麽的多,可見紅軍的精神還是充沛的。那些一個個充滿血腥的鏡頭,看了實在叫人揪心,沒有辦法還是要去看這麽好看的電視劇的。我個人本身就非常的喜歡看戰爭片,而那些影片中總要出現英雄的鏡頭,有的為了幫助別的紅軍逃出,國民黨的軍隊的追趕,而犧牲了自己。

  看電視就要看個過癮,這也是精神上的享受。看電視還可以打發無聊的時間,看電視是因為時間過得比較快的。(奮鬥,在灑滿鮮血的大道上開滿了異樣的鮮花,這鮮花就是普通紅軍戰士的一曲曲英雄讚歌。《十送紅軍》用連環相扣的敘述手法,通過十個故事,塑造出敢死隊員、神槍手、政工幹部、炊事班老兵、戰鬥模範、文藝女兵、衛生員、甚至於天生殘疾的傻子士兵等人物形象,展現英雄群像,彰顯出個體生命的本相質感,給革命英雄主義一種別樣的解讀。

  紅軍老爹鍾石發要從四個當紅軍的兒子中留下一個到相對安全的中央縱隊去,結果四個兒子都選擇了赴死與強敵決鬥,老爹活生生地目睹三個兒子犧牲,且死得很悲壯,最後老爹與當機要員的二兒子為掩護大部隊轉移而將自己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之下壯烈犧牲。

  紅軍文藝女兵戴瀾,為尋找部隊不惜自毀容顏和嗓子,在血與火的肉搏中變得無比堅強,一次次的磨難中親手宰殺頑敵。她雖然失去了外貌的美麗,但她內心蘊藏著精神力量的純潔之美。

  劇中有兩個名叫鄧秋生的戰士,在戰鬥中成長為戰鬥模範。第一個鄧秋生是被部隊頒獎的戰鬥模範,第二個鄧秋生是被部隊無意中派去照看受傷的鄧模範的。鄧模範在一次戰鬥中為掩護戰友脫險受傷被敵人俘虜了,第二個戰士鄧秋生模仿鄧模範的樣子接替鄧模範指揮尖刀班繼續戰鬥,結果在連續的幾次突擊戰鬥中表現得無比的英雄而被戰士們敬捧為鄧模範。自此,鄧戰士被部隊邀請輪番上講台做模範報告。鄧戰士也一度被幾個認識他的老兵拆穿身份欲報告首長。鄧戰士這個“假模範”一度陷入兩難的痛苦之中。政治幹事知道這件事後,鼓勵鄧戰士繼續當這“鄧模範”,因為紅軍在特殊的時刻需要像鄧戰士這樣的“戰鬥模範”鼓舞士氣,浴血殺敵。這個“冒名頂替”的事件在政治宣傳幹事的鼓動下繼續演繹著,後來冒頂的鄧戰士又在戰場上營救了真模範鄧秋生。但這個鄧秋生已經被敵人折磨的身心摧殘,幾乎拿不動槍了。假模範想把這“模範的身份”還給真模範,演繹了一出真假模範的思想變化與現實承擔責任之間的折騰戲,最後被部隊的團長下命令說,不管你們誰是真模範,現在麵對強敵,你們都要以模範的身份和姿態去戰鬥去完成作戰任務。最後兩個戰鬥模範雙雙戰死在戰場上。兩個鄧秋生的身體和精神合而為一體,他們的戰鬥故事在部隊中傳揚。殘酷的戰爭錘煉了他們,使他們的精神得到升華。

  《十送紅軍》從一個新的視角、以一種新的形式,對一個人們早已熟悉了的主題進行富有新意的發掘,為主旋律題材拓寬了藝術表達的空間。劇中戲劇衝突的極致化,人物命運的極致化,對於人物之間關係的深入描寫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對小人物在重大題材中煥發出來的那種極致的精神訴求,給我們最新鮮的藝術感受和視覺盛筵。

這篇關於十送紅軍觀後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8月25日,歸檔到目錄觀後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