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Feb19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隻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隻是常。
  
  肥:,美酒;肥,美食、肉肥美。《淮南子·主術篇》中說:"肥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於口者,則明主弗甘也。"
  
  真味:美妙可口的味道,比喻人的自然本性。
  
  神奇:指才能智慧超越常人。
  
  卓異:才智過人。
  
  至人:道德修養都達到完美無缺的人,即最高境界。《莊子·逍遙遊》篇中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美酒佳肴魚肉美食都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隻有那粗茶淡飯;才智卓絕超凡絕俗的人,都不算人間真正的偉人,其實真正的偉人是那些看起來平凡無奇的人。
  
  一次,齊國儲子與孟子相遇,問孟子說:"齊王總打發人去探視先生,想必是一定有什麽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吧!"孟子回答說:"有什麽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呢?堯舜也同一般人一樣呢。"
  
  在孟子的心目中,人具有的我都具有,人沒有的我亦不可強求;我跟人一樣,人跟我一樣,聖人和我也沒有什麽不同。
  
  說到底,我們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即使擁有了萬貫家財,即使已聲名遠播,即使的確成就驚人令眾人仰慕……都應該記住:自己本來是常人。而本為普通人,更應該記住自己是常人,記住了自己是常人,就有一個常人心。
  
  一個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平凡中實踐自己偉大的人生理想,《莊子·田子方》中田子方的老師正是這種思想境界。書中說:田子方陪坐在魏文候身旁,多次稱讚谿工。文侯說:"谿工是你的老師嗎?"田子方說:"不是老師,是我的鄰居;他的言論談吐總是十分中肯恰當,所以我稱讚他。"文侯說;"那你沒有老師?"子方說:"有。"文侯說:"你的老師是誰呢?"田子方說:"東郭順子。"文侯說:"那先生為什麽不曾稱讚過他呢?"田子方回答:"他為人十分真樸,相貌跟普通人一樣而內心卻合於自然,順應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心境清虛寧寂而且能包容外物,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便嚴肅指出使之醒悟,從而使人的邪惡之念自然消除。我做學生的能夠用什麽言辭去稱讚老師呢?"
  
  可見隻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純真本性,進而在平凡中顯出英雄本色。
  
  獨坐觀心真常獨露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知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
  
  觀心:佛家語,指觀察一切事物,當自我反省解。據《辭海》注:"觀察心性如何,謂之觀心。"
  
  妄窮而真獨露:妄,妄見,妄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皆非真有,肯定存在就是妄見。真,真境,脫離妄見所達到的涅槃境界。
  
  機趣:機是極細致;趣,當境地解,即隱微的境地。
  
  大慚忸:慚忸是慚愧、羞愧,此指很慚愧。
  
  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一個人獨坐靜思省察自己的內心,才會發現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當此真心流露之際,皓月當空,心曠神怡,精神十分舒暢,感覺體會到了毫無雜念的細微境界。假如這種真心能夠常在,然而已經感到真心偏偏難以全消妄念,於是心靈上會感到慚愧不安,在此中感到悔悟而有改過向善的意念。
  
  孟軻生怕敗壞了自己的名譽,竟休了他的妻子,這可算作自強了,但不能說思考得周致。孔子的學生,擔心看書睡著了,就用火柴燒手掌,這可算得上自我克製了,但還沒有達到喜好思考的程度。石洞中有一個人,他會猜謎語又喜歡思考。如果耳朵聽到聲音,眼睛看到東西,就擾亂了他的思考。所以,蚊蟲的叫聲、禽鳥的飛翔,都會妨礙他聚精會神。為避免耳朵和眼睛受到騷擾,他獨居石洞,靜坐思考,這樣,他的思想就明白通達。使耳朵和眼睛避開騷擾,可以算得上自我警惕了,但還沒有達到認識的精微程度。能夠認識精微的人,是天下最完美的人,既然是最完美的人,還有什麽自強、自我克製、自我警惕呢?所以,沒有得道的人,如火光一樣,隻有光明,轉瞬即逝;而真正得道的人,如火一樣,本身發光發熱,因此整個身體也透徹明亮。
  
  恩裏生害敗後成功
  
  恩裏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頭;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切莫放手。
  
  恩:恩惠,蒙受好處。
  
  快意:得意,心情舒暢。
  
  拂心:不能隨便依自己的心願行事。
  
  身處順境被當政者恩寵征用,往往會招來禍患,所以一個人在名利、權位上誌得意滿時應該見好就收,要有急流勇退的明哲保身態度,盡早覺悟;不過遭受挫敗後有時反而會使一個人走向成功之路,因此遭受打擊不如意時,千萬不可就此罷休,放棄追求。
  
  張良所以能成為千古良輔,被後世謀臣推崇備至,不僅在於他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佐劉邦創立西漢王朝,還在於他能因時製宜,適可而止,最後,既完成了預期的事業,功成名就,又在那充滿悲劇的封建專製時代裏保存了自己。在秦漢之際的謀臣中,他比陳平思慮深沉,比蒯徹積極務實,比範增氣度寬宏。他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卻未像蕭何那樣蒙受鋃鐺入獄的淩辱,也未像韓信那樣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自從漢高祖入都關中,天下初定,張良便托辭多病,杜門不出,屏居修練道家養生之術。漢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漢高祖剖符行封。因張良一直隨從畫策,待從優厚,讓他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隻選了個萬戶左右的留縣,受封為"留侯"。他曾說道:"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傳說中的仙人)遊。"他看到帝業建成後君臣之間的"難處",欲從"虛詭"逃脫殘酷的社會現實,欲以退讓來避免重複曆史的悲劇。的確如此。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準則。在漢初消滅異姓王侯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讚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張良堪稱"功成身退"的典範。 這篇關於真味是淡至人是常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