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零與掏空

Feb19
一個人若能時時歸零與掏空,那麽他一定是一位時時在進步的人。
  
  木雕藝術家吳榮賜,在六年前回學校重新當個學生。
  
  四十五歲那年,他突然決定回學校念書,以彌補幼年時候書讀的不多的缺憾。他說:"記得那個時候,我有個展覽在法國,為了出國我想稍稍惡補幾句簡單英文,原本隻是惡補,但卻受到朋友的鼓勵,也學出了興趣,就興起了回學校念書的念頭。"
  
  吳榮賜從報紙上得知,有位八十幾歲的老先生,多年來不斷地參加大學聯考,為的就是想要考進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學校,這個新聞加強了他回學校念書的決心。
  
  於是吳榮賜和太太商量,想效法老先生好學的精神,吳太太也非常支持先生的決定,並陪著吳榮賜到大直國中補校報名,所以,吳榮賜重回學校,太太在背後推了他一把。
  
  事實上,在回到學校之前,吳榮賜已經在國內藝術界享有極高的盛名,但讓自己重歸零,需要很大的心理建設,因為年齡的關係,跟同學之間產生了很大的代溝,在心理上的確有些不平衡。
  
  吳榮賜在班上不但沒有特權,每個月還得輪一次值日生倒垃圾、洗廁所,一樣都不能免,由於年紀比同學都大,所以,就比其他的同學更用功,從大直國中補校一直念到中興高中夜間補校三年級,這位木雕藝術家為自己"刻"出了另一個天地。
  
  在社會工作多年有點成就的人,其實都會發現,知識的折舊率滿高的,如果沒有持續一直在學習及努力的話,其實是很容易被淘汰,所以,必須讓自己時常保持歸零和掏空的狀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欹器"是古代的一種器具,隻裝半滿水,它可以站得非常穩,如果全滿,反而會翻倒。古代君主常放在身邊做為反省的用品。
  
  "撲滿"是陶瓷做的存錢盒,一旦裝滿就會打破,人生亦然。不論有錢或有名,都不如甘於不足來得安全,因為盈滿反而喪失安全感,容器盡可裝滿,但若不能察覺它的不安定,一個意外就足以使它翻覆,造成令人欲哭無淚的後果。
  
  一個人要常常有歸零的想法,才有進步的原動力,有了歸零的想法,才能掏空自己一些不合時宜的偏見,也能重新接納新的領域和視野,拓展自己人生的境界。
這篇關於歸零與掏空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