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生活,就在易經中(3)

Jan08
曾仕強:生活,就在《易經》中(3)

  ●超級“粉絲班”

  在生命疼痛處邂逅《易經》,“覺今是而昨非”

  姚先生至今還清楚地記得,4年前的秋天,他與曾仕強相遇在都江堰一棵桂花樹下。那一年,曾教授已年過七旬,精神矍鑠;而他剛剛四十歲,一尺多長的胡須垂在胸前。

  無論他走到哪裏,這一把胡須都讓他顯得另類。據說,他本可以入選某個職位,但人家希望他剪掉長髯,他搖頭;開大會他本可以主席台上就座,但就因這一把胡子,他寧可不上台。

  他蓄須明誌,就為大學讀書時,那件“想不通”的事。不止於此,由於“對人性、對某些社會現實的失望”,他還前後兩次險些“出家”,遁入佛門。這種“一根筋”人物,四川方言俗稱“方腦殼”。

  4年前成都的一次講座,他接觸曾仕強,邂逅《易經》。得知他的情況後,曾教授贈言:“與過去作別。”而在每一次演講中,曾仕強都會強調“人生需要階段性的調整”,那正是“易”的思想,“當你無法改變環境時,就要順應環境,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那之後,“方腦殼”、長胡須的姚先生說自己“對人生重新認識”。他剪掉那把胡須時,身邊人都感到詫異:“換了一個人呐!”

  比姚先生年輕幾歲的敖偉是貴州人,執拗的性格比之毫不遜色。“我是四兄弟中的老幺,媽媽本來盼望生個女兒,我讓她失望了。從小我們之間關係就不好,經常吵架,我甚至懷疑是不是她親生的。10歲時我就吵著鬧‘分家’,要我的幾分責任田,還找到鄉政府解決。跟家裏慪氣,春節我也不回家。14歲開始打工,修公路、扛水泥。扛2000斤水泥掙一元五角錢,一個月掙到90塊錢,好高興!學校老師一個月的薪水才60元。”

  “我幹過銷售,擔任過經理助理,這期間上過不少各種類型的培訓班,直到在北京聽了曾教授的《大易管理》,我決心到北京學下去,就辭掉了銷售經理的工作。周圍人很不理解:‘這小子瘋了!神經病,追一個老頭子!’。‘北漂’那些日子,有時飯費、住宿費都要靠同學幫忙,學費根本交不起。後來我想出一個辦法:給主辦單位打工,免我的學費。就這樣跟隨曾教授,有了很大進步。現在與家裏關係和睦,家中大事,父母一定等我回去做決定。”

  如今,敖偉是這個超級“粉絲班”的長。班裏三四十人,都是中國式管理而追隨曾教授的,有人長達十幾年。每當得知曾仕強飛過海峽來大陸講學,他們便自費從天南地北趕來,形成一個“遊學”群體,這其中有:河南鄉鎮醫院的院長、山西的煤老板,浙江的民營企業家……

  28歲的任朋在鄭州經營醫療器械,曾仕強的書是他討債時“討”來的。因醫院欠款,他去蔣院長家討債。沒想到,蔣院長屋子裏全是書,他被曾仕強的著述吸引,賬沒結,卻抱著幾本書回家轉。那本《易經真的很容易》他看了上百遍。“現在,我出去見客戶,就提一兜子書,每人發一本《易經的奧秘》。”

  內蒙古的馬先生,高中時就與父親一起研習《易經》,父子倆畫卦、卜卦堪稱專家級水平。但是,那次聽了曾仕強的講座,他抑製不住的興奮,立即打電話與父親分享。因為此時他理解的《易經》已不同以往,是一種大,是哲學的思維方式。

  應該說,思維方式的轉變,是“粉絲”們的最大收獲。曾仕強認為:“不明易理的人,最顯著的特點是:是非分明。往往在‘對’與‘錯’之間二選一,非對即錯,這是缺乏彈性的‘半腦人’。”而易理“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就避免了思維絕對化。“在現實中,‘對’,沒有用;合理才有用。”他認為,“半腦人”是典型的“方形思維”,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而中國哲學追求“圓融,圓通”。

  對此,“粉絲班”裏人稱“大師兄”的李惠智深受其益:“理解了圓通境界,就像打通經絡,一通百通。”他曾經四處拜師求學,為感謝曾仕強的點撥,他置繁忙事務於一旁,鞍前馬後陪伴老先生。那一次,曾仕強在浙江大學演講,李惠智購買了5000冊《胡雪岩的啟示》,現場贈送給浙大學生,堪稱“骨灰級”“粉絲”。

  ●中國需要《易經》

  易有大用。回到“天人合一”路徑,人類才能自救

  海口市火山遺址公園,半山處有一露天平台,泥土砌成的祭台上供奉著火山神、風雨神、土地神的牌位

這篇關於曾仕強:生活,就在易經中(3)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事
相關的標簽:曾仕強 人際關係 生活 易經 曾仕

Leave a Comment